文字时代的来临:历史曙光
in: 美的曙光导读— 青铜文化,其实就是一个技术跟美学结合的高峰。科技达到了巅峰以后,美术才有了依靠,也才能成就完美的作品。
▌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
青铜文化,其实就是一个技术跟美学结合的高峰。科技达到了巅峰以后,美术才有了依靠,也才能成就完美的作品。
全世界收藏亚洲文物的博物馆,都收藏有商代的青铜器。因为商代青铜器在造型上特别特别漂亮。但是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中国青铜器,最有名的却都是周朝的青铜器。
大家可能听过“毛公鼎”和“散氏盘”。这两件作品被认为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。为什么这两个东西是镇馆之宝?
这两件东西,看起来并没有多好看,反而没有商朝的四羊方尊这么华丽、这么让人瞩目。然而这两件文物之所以这么重要,不是因为它造型美,而是因为它里面有长达五百字的文章,我们称为“铭文”。
我们发现商朝的青铜器重视造型,但周朝的青铜器重视把文字铸在鼎上。它们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美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?
我们知道周公“制礼作乐”,他强调的是人文层次。而人文的基础就是文字。因此商代出现文字以后,到了周朝,便将文字提升为最重要的文明的基础。
人类的文明史当中,文字的出现是非常重要的进展。文字出现以后才有历史。我们所说的“历史”,是有文字记录的时代,而没有文字记录的时代叫做史前时代。
而青铜时代跟文字出现的时代,刚好是同一个时期。
▌毛公何许人也?
毛公鼎也和一般鼎一样,传承着夏代以来最原始的“锅子”的概念。“民以食为天”,“锅子”逐渐和“保障”、“权利”有了关系。锅子虽然是日常器物,却有了尊贵的象征性。在漫长历史中“锅子”变成了“鼎”。就像帝王亲近的“御厨”可能被封爵位。“毛公”是天子亲属,天子感念他的辛劳,守护王室,赏赐礼物,铸造“鼎”来做纪念。
古代受封成为公爵,等于是现今国家的授勋大典,这是非常重要的事。而且天子会有很多的赏赐给这个家族,包括土地、奴隶;土地上每一年农产品的收获,都将归毛公所管。另外还赐给他很多很多稻谷、麦子、五谷杂粮、纺织品之类的东西。
然而,更重要的赏赐就是“铜”。这有点像我们今天得了一个奖,不管是金鼎奖、金钟奖、金像奖,都有一个奖杯或奖牌做纪念。
毛公被封爵,也有点类似得奖。皇帝赐给他铜,他可以用这些铜来铸鼎。我们前面提过,鼎就是锅子,本来是拿来做饭用的。可是这个鼎当然不能拿来做饭,因为它太尊贵了,是用来纪念的,就像运动选手得到冠军奖杯,奖杯在希腊时代可能真用来喝酒,可是现代人不会拿奖杯喝酒,而是放在家里当做装饰。
同样的,毛公铸的鼎也是拿来当装饰的,意思在告诉别人:“你看我不错吧!我们家族得到了皇帝的赏赐。”为了让别人知道这个鼎得到的过程,他们就把得到赏赐的内容铸在鼎里。
有机会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时,你不妨注意一下,这个鼎不要只看外面,因为外面没什么好看的。你要踮起脚来看鼎里面,会发现有一篇文章在里面。这篇文章说明了他们的家族如何忠信于皇室,如何替天子做料理,而天子赏赐了些什么东西。毛公把所有赏赐像列清单一样全部列在里面。
文章最后说,我们毛家用天子赐的铜铸了一个鼎,纪念这个高尚的荣誉。这个鼎变成我们的传家之宝,希望这个家族的荣誉,可以世世代代传衍下去。所以鼎里的文章最后一句写的是“子子孙孙永宝用”。意思是我们毛家的后代,世世代代都要好好地保存这个鼎,因为这代表我们家族的显赫与荣耀,我们不能随便抛弃。
周朝的青铜器跟商朝最大的不同在于,商朝青铜器以美丽的造型取胜,而周朝则是以铸刻文字为特色。
那为什么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名的青铜器是周朝的?
因为最早收藏青铜器的学者,比如说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王国维,后来待在大陆的学者郭沫若,以及来台的学者董作宾、罗振玉,这四个人都是以研究青铜器上的铭文而著名。
关心青铜器造型的人,可能注意它漂不漂亮,于是就把它放在美术史上讨论。可是刚才提到的这些人,他们研究的是文字学,他们关心的是文字,所以我们就可以了解,为什么商朝的青铜器很多都被外国人买走?因为外国人不懂文字,他们觉得漂亮就买了。
可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留下来的,反而是文字很多的。文字很多的这些青铜器,等于是历史的记录。
▌散氏盘,古代的停战契约
“散氏盘”的“散”指的是周朝时,有个叫做“散”的小国。
周朝虽然是一个朝代,有一个周天子,可是他有很多分封的国家,像陈、蔡、齐、鲁等。其中的齐国、鲁国当然算是大国了。这些独立的小国国君都是周天子分封的王,有独立的政治体制。
散氏盘的由来,则是因“散”跟“矢”这两个小国而起。
散跟矢,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说,类似三芝乡跟淡水镇这样的小地区,这些小地区的行政是独立的,可是两个国家的国界始终划不清楚,经常打仗。后来大家觉得生活不安定,就找了第三国来仲裁。
由于怕国界划分清楚后口说无凭,所以他们决定用青铜铸了一个盘子,在盘子上明确注明国界位置,并且说明不能反悔或随便发动战争。有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把盘子拿出来对证。
这个盘子等于是一个契约。因为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,所以也不容易窜改,比我们今天的法律文件还不容易伪造。毛公鼎、散氏盘记录了很多文字,这些文字后来受到学者高度的重视,因为他们可以将这些文字作为研究古代历史的史证。
虽然毛公鼎、散氏盘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说不一定很美,可是它的“铭文”却非常重要。因此在周朝的青铜器里,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外在造型的美,而是文字在文化上的意义。
▌文字,是自我意识的符号
文字出现后,人类才有了历史。当人类没有历史的阶段,他的记忆没有办法真正累积下来。所以现在人类学家研究发现,许多创造了非常高水平文化的民族,他们的文化只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中,有的甚至消失了。关键就在于它们没有文字。
现在很多学者研究台湾的少数民族文化。我们知道兰屿的达悟族,他们有非常了不起的文化,例如音乐、舞蹈以及制作独木舟的技术,可是达悟族没有文字。所以我们发现,一个部族的文明,不管发展到多么高度的状况,当它文字没有出现的时候,它很容易被外来的另外一个文化所侵略或者兼并。
文字,是自我意识的符号。汉族就是因文字而强盛。
我们刚刚提到,毛公鼎上的文字和散氏盘上的“金文”,是铸造在金属上的文字。这种文字已经有了完整的发展。文字使人类大脑思维更有依据,所以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几个古老的文明,像美索不达米亚,埃及、印度,都有自己的古老文字。
可是有些地方的文明,我们知道它古代曾经存在过,也有高度的发展,可是后来却消失了,这往往是因为没有文字的记录。所以文字跟我们的文化有相当密切的关系,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使用文字。
文字跟语言并不一样。语言的发展可能比文字要早。
譬如《诗经》,诗经最早并不是以文字面貌出现,它是民间不识字的老百姓唱的歌谣,后来才被懂得文字的人记录下来,所以我们今天才看得到这部《诗经》的书面记录。假设当时没有人把这些歌谣记录下来,这些歌曲可能唱一唱就慢慢消失了。
文字的出现对于一个文明的发展,有绝对的影响力。
区分汉字跟汉语的不同,原因在于汉语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。例如在福建省,隔一座山,语言就不一样了。所以要用语言沟通非常困难。在台湾也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,彼此之间要用语言沟通往往是有难度的。
最后我们发现,汉语的复杂性刚好成全了汉字的统一性。
我不知道散氏盘里面,散跟矢这两个国家的语言是不是一样,可是至少我们看到散氏盘上面的文字是一致的。如果他们用这种文字作为契约上的文字,表示当时这两个国家都认同这个文字。我希望大家了解,在古代的文明史里面,文字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。
埃及的古文明,由于尼罗河长达五六千公里,上埃及、下埃及之间可能也很难沟通。文字却是可以沟通的。它们把文字刻在塔、碑上面,使得上埃及、下埃及,在文化上可以统一。所以,任何语言当它以文字出现时,这个文明就可以传承很久。
▌甲骨文重现了商朝,那段被遗忘的时光
但是毛公鼎、散氏盘上的金文,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。在周朝之前,已经有甲骨文了。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牛骨跟龟甲上的文字。这是近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。
清朝的时候,各个地方出土了很多龟板,龟板就是乌龟的腹甲,因为这部分很平坦,可以拿来刻字。另外还有牛的肩胛骨,也是比较扁平的地方,在上面也发现了文字的痕迹。
当时龟板和牛骨大量从地底下被挖出来,老百姓也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东西,有人就把这些东西卖到中药店当药材。后来清朝有个人叫做刘鹗,就是《老残游记》的作者,他发现这上面的痕迹好像是古文字,于是他就搜集了很多龟板跟牛骨,慢慢整理,并且把上面的文字临摹下来,编了一本书叫《铁云藏龟》。他当时对这东西还不太了解。一直要到更晚一代的王国维、罗振玉,还有董作宾这些人,才揭开甲骨文之谜。
甲骨文是商朝人的卜辞。商朝人非常迷信,他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,都要祷告和占卜。例如今天要过河,但是因为过河的过程可能很顺利,但也可能会淹死,所以他们就把问题刻在龟甲或牛的肩胛骨上,用硬的东西钻一个孔之后,用火在上面烤。火一烤,骨头、龟甲就会沿着洞口裂开;我们今天写的“卜”这个字,就是裂开后的长纹跟短纹。所以“卜”这个字是一个象形字,他们就凭借着裂开的纹路长短来判断吉凶。
“今天该不该过河?”先人用类似我们算命看掌纹一样去判断。
所有的甲骨文,都是算命的文字,我们也称为“卜”文,就是卜卦的文字。
借由甲骨文,我们看见了商朝人哪一天想要过河,什么时候要打仗,哪一天发生日蚀,哪一天地震了。
这些文字变成非常重要的史料。有了文字,才有历史。人类的文明也因此跨越到另一个层次。有了实际的文字,让今天的我们可以重现那段被遗忘的时光。
本文仅供交流学习所用,不做商用,版权归蒋勋先生所有。
「倾听蒋勋」蒋勋老师音频节目收听方式点击关注…
「重读红楼」活动正在进行中,敬请点击关注…
最新评论